五一假期,你有没有体验沉浸式旅游的快乐?
近日,笔者在莒县的旅程可谓精彩纷呈,在“飞夺泸定桥”沉浸式体验现场秒变气氛组,“加油”“冲啊”喊到破音;偶遇古代迎亲直接加入歌舞大队,扭秧歌扭出村口一枝花的气势;进茶园秒变“茶系青年”,穿围裙戴小帽轻捻嫩芽,主打一个岁月静好。
以前,旅游主打“上车睡觉,下车拍照”。如今,游客更渴望“成为故事的主角”。当泉州蟳埔的 “簪花围” 头饰,让女生化身充满浪漫风情的 “海的女儿”;当《山海经》主题的山谷景区,借助科技手段实现与上古神兽“对话”,旅游早就不再是简单的“到此一游”式的打卡行为,文旅已超越“观光”,成为一场“人生剧本”的临时客串。沉浸式文旅成为很多城市的“流量密码”和“留量引擎”。
然而,沉浸式旅游在蓬勃发展的过程中,也不可避免地面临诸多问题。比如,部分景区盲目跟风,重形式轻内容,项目缺乏文化内涵;行业标准缺失导致体验参差不齐;高成本投入让中小景区难以跟进,制约行业普及。
那么,如何突破瓶颈,推动沉浸式旅游迈向高质量发展呢?
深挖文化内核,打造特色IP。文化是沉浸式旅游的灵魂,也是沉浸式旅游区别于传统观光游的核心竞争力。只有扎根当地文化,才能让游客获得“别处无法替代”的深度体验,实现从“打卡式旅游”到“文化共情之旅”的跨越。作为景区,一方面,可以深入挖掘当地历史故事、传说典故,将其转化为沉浸式剧本的核心情节。例如,在三国文化发源地开发以“赤壁之战”为主题的沉浸式体验项目,让三国文化的爱好者仿佛穿越时空,置身于赤壁战场,亲自担任指挥官,现场排兵布阵;另一方面,结合当地的非遗技艺、传统节庆活动,设计互动体验环节。如在傣族聚居区打造沉浸式狂欢活动,游客可参与泼水仪式、学习象脚鼓制作,从多维度感受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。
完善行业标准,提升服务品质。技术是推动旅游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。在数字时代,5G、VR、AR 等新技术的应用,能够打破时空限制,丰富旅游体验的维度。因此,相关部门应加快制定行业规范,从策划、技术、安全等维度建立统一标准。项目策划需明确文化内涵、剧情设计等要求,避免出现低俗化、同质化内容,确保沉浸式旅游项目的质量和特色。针对 VR、AR 技术应用,进一步完善设备安全与数据隐私保护标准,保障游客的合法权益。同时,建立服务质量评价体系,定期对景区进行“打分”考核,倒逼景区提升服务水平。鼓励引入专业团队进行项目运营,提升从业人员的文化素养、服务意识与应急处理能力。此外,还可以开通24 小时“吐槽通道”,用大数据分析游客需求,哪里不爽改哪里,为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旅游体验。
创新技术融合,降低参与门槛。技术是推动旅游产业变革的重要力量。积极推动5G、VR、AR 等技术与旅游场景“贴贴”,可以有效降低沉浸式旅游行业准入门槛,让更多中小景区参与其中。因此,可以研发适配手机端的简易应用,游客通过下载 APP 即可享受虚拟与现实结合的乐趣。如,开发“城市文化 AR 导览”应用,游客扫描地标建筑即可获取历史故事、虚拟场景还原等内容;通过高清直播、3D 建模等技术手段,让到不了现场的网友也能“云入戏”。此外,还可以加强政企合作,设立专项扶持基金。鼓励高校、科研机构和企业“组队”进行研发,整合各方资源和优势,降低技术研发成本,让沉浸式旅游真正“飞入寻常景区家”。
沉浸式旅游就是现代人的诗和远方,承载着大家对高品质旅行的向往,也是文旅产业转型的“终极奥义”。深挖文化内核、创新技术应用、注重情感共鸣,让旅行超越视觉享受,让“吃瓜群众”到“戏精本精”。相信在这样的发展路径下,沉浸式旅游必将成为推动文旅产业创新发展的强大引擎,带领人们解锁新世界的大门!(白茶)(图片源自网络)